首页>新闻

光影之外的声音魅力——评《电影声音的故事建构》

时间:2025年02月06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张霞 邹悦

   一谈到电影,总绕不开“光影艺术”这个说法。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完全静默的影像便吓得观众连连惊呼。其实,录音技术出现在影像技术之前,爱迪生最初研究的目的是为留声机配上画面,而不是为画面配上声音。随着声画同步技术的逐渐成熟,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问世,虽然只是插入了几段简单的对白和歌唱,但电影从此进入了“开口说话”的时代,这也使电影成为一种声画综合艺术体,“光影”与“声音”都服务于“讲好故事”这一目的。然而,电影创作中对声音元素的重视引起了本书作者王旭锋的注意,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似乎任何人都可以进行影像创作的年代,电影声音似乎更应得到重视和重新思考。在这种背景下,《电影声音的故事建构》应运而生。

  这本书最核心的内容非常明确,那就是“电影中的声音元素如何参与建构故事,以及声音元素作用于电影行业的方法、层次与机制”,而这一核心的基础取决于巴赞的“声音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意元素”的观点。书中从声音技术与声音意识的演变关系出发,分别从编剧、导演、电影声音创作者的角度探究声音究竟如何“讲故事”,接下来厘清了电影中声画元素之间的关联,之后是电影声音设计和电影声音的叙事经济学、电影声音的文化传承以及VR电影声音等方面的研究。从纵向的历史角度来看,本书开篇于“诡盘”“银版摄影”和“留声机的发明”,一直梳理到如今最为流行的VR声音制作,较好地呈现了电影声音的“进化史”;从电影创作本身来看,电影声音制作固然与声音设计者直接相关,但同时也是编剧和导演及其他主创人员应该在讲故事过程中给予“注目”的;从电影声音在整个电影行业中的经济地位以及文化地位来看,它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主创降低影片制作成本,甚至能够代表某种文化印记,强化文化记忆与认同的过程。

  这些内容看似庞杂缥缈,实则“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章节之间均有迹可循且伴随着鞭辟入里的个案阐述,尤其是讲到包括声音设计者本身在内的主创团队该如何完成全片声音建构时,更是深入浅出。书中通过对《决战骑士》《雨中曲》《现代启示录》《大独裁者》《辛德勒的名单》《教父》《荒野猎人》《沙丘》等许多经典影片中声音运用的分析,展示了声音本身各种物理特质,如振幅、频率、响度、音色、反射等所能够引发的特定心理感受,不同类型的音响表现出的独特效果,以及声音如何给画面带来贴近日常生活经验的真实感和更深入的艺术感等;从对白这种普通观众就能立刻意识到的直接推动情节发展的“存在”,到声音的空间感、方向感、运动感、色彩感等所带给人们更为抽象的“体验”,作者用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一步步地为读者建构出了生动的电影声音创作世界。

  但是,作者最为重要的观点其实并不限于电影声音细节要如何逼真或声效要如何独特,写作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某些影片在声音创作上的成功。电影作为一种关于故事的综合艺术,元素的丰富性是它区别于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的最大特点。人们对影像的关注体现在方方面面,如构图、色彩、视角、光线……但电影不能只有影像,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声音应该作为电影创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得到重视。电影主创们应该从设计故事的第一步开始、从一种整体的角度出发,集中智慧,让成千上万个破碎的声音片段“化整为零”,最终形成一个自然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伴随着影像同步呼吸,张弛有度,恰到好处。它可以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复刻生活,用声画共同帮助观众在脑海中形成关于已有经验的联想;它也可以偶尔跳脱,让自由无拘的节奏为观众带来充满刺激的新鲜感官体验。

  为了实现这种传递艺术表达的目标,导演和编剧必须具备声音思维,声音创作者也必须具备导演思维,从而他们才能共同将电影声音的潜力发挥到最大,形成“1+1>2”的合力。这个创作过程非常灵活,可以从宏观的故事层面出发,也可以从微观的具体的某个镜头出发,没有一定之规,但声音从来都不应该是等影片完成后才开始考虑的“二流”事情,它应该贯穿创作始终。作为教材,本书试图传递给学生的也正是这种观念,希望他们在电影之路的起点,就能形成关注声音、思考声音、设计声音、创新声音的习惯,而这无疑会对他们未来的创作大有裨益。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
Baidu
map